“趕訂單、催發貨、搞研發、談合作……每天都是‘雞飛狗跳’!”16日,在位于洛陽市孟津區的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——洛陽鴻元軸承廠區,面對洛報融媒記者采訪,總經理吳巧玲快人快語,道出“幸福的煩惱”。
時間回到2025年央視春晚當天,16臺身著花棉襖的機器人在舞臺上扭起秧歌。隨著這場“科技廟會”的火爆出圈,專做“機器人關節”的鴻元軸承很快迎來甜蜜的煩惱: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半年,新廠房還沒投產就被催單。
跟隨吳巧玲走進生產車間,工人們正圍著最新款諧波減速器軸承較勁,這種能讓機器人手指動作精確到毫米級的“關節”,每套要經歷數十道工序的千錘百煉。“手動測試必須達到德芙巧克力的絲滑感。”技術負責人呂瑞芳比畫著,手指在軸承滾珠間劃過一道優美弧線。
人體的協調運動依賴于關節,而機器人的“關節”則需要依靠軸承來支撐、引導旋轉并減少摩擦,確保其動作更加平穩且能耗更低。
“國產人形機器人走南闖北的秘密,藏在直徑不到手掌大的精密軸承里。”吳巧玲專注地介紹,這個比硬幣大不了多少的精密部件,承載著國產機器人“彎道超車”的密碼——作為機器人核心部件之一,其性能直接決定機械臂能否繡花、手術機器人能否縫合血管。
“當年科研機構拿著樣品找上門,我們從未見過這種軸承,根本不了解。”吳巧玲回憶起14年前接觸機器人精密軸承領域時的狀況,從零開始、成立團隊、試驗改進、接續創新……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,鴻元軸承的產品終于能夠與國外同類產品媲美。
如今,鴻元軸承的機器人精密軸承,不僅裝進春晚舞臺的“花棉襖”機器人,更拿下國內90%的機器人軸承市場,甚至反向出口日本等國家。
產品創新離不開人才和技術。生產線上,工程師正調試價值七位數的精密磨床,這個“大家伙”能確保軸承滾道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內。“我們的設備更新速度讓同行咋舌。研發團隊也從最初的3個人擴容了40倍,連續多年每年砸8%的營收搞研發。”吳巧玲如數家珍。
人形機器人、工業機器人等形態各異,所需的軸承精度相當于頭發絲的1/30。研發團隊曾為某款人形機器人軸承,連續幾十天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,最終“啃下了硬骨頭”,輕薄鋼性等指標遠超客戶定制標準。
“每個軸承都是定制款。像給不同體型的運動員定制運動護具,我們已開發150多種‘關節解決方案’。”吳巧玲翻著訂單臺賬喜上眉梢。
截至3月15日,企業今年以來的產值已同比激增62%,納稅額同比飆漲11倍。今年5月,新建智能工廠啟用后,產能屆時將翻倍提升。
訂單爆棚的煩惱催生“在制在研、研制結合”的獨特生產模式:左邊產線量產成熟產品,右邊實驗室同步研發下一代。吳巧玲稱這是“邊跑邊系鞋帶”的節奏。正得益于此,企業在接連刷產品更新速度中持續領跑行業進程,也不斷擦亮著“洛陽智造”的金字招牌。